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 ©布麗吉特·潘珀爾

歷史館

巨大的梅爾克本篤會修道院,從遠處可見,在陡峭的懸崖上閃耀著明亮的黃色,向北向梅爾克河和多瑙河傾斜。 作為歐洲最美麗和最大的統一巴洛克式建築群之一,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公元 831 年,這個地方被稱為 Medilica(= 邊界河),作為皇家海關和城堡區很重要。
10 世紀下半葉,皇帝在多瑙河沿岸分封了巴本貝格的利奧波德一世,並在中間建造了一座堅固的城堡。
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的手稿提到了利奧波德一世侯爵統治下的一個牧師社區。 隨著統治向東擴展到圖爾恩、克洛斯特新堡和維也納,梅爾克堡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但梅爾克是巴本貝格家族的墓地,也是聖約翰的墓地。 科洛曼,這個國家的第一位守護神。
伯爵利奧波德二世 (Margrave Leopold II) 在城鎮上方的岩石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蘭巴赫修道院的本篤會僧侶於 1089 年搬入。 利奧波德三世轉移給本篤會的巴本貝格城堡要塞,以及莊園和教區以及梅爾克村。

由於修道院是由侯爵創建的,因此在 1122 年從帕紹教區的管轄範圍內撤出,直接置於教皇之下。
直到13世紀Melker Stift 經歷了文化、知識和經濟的上升期,早在 1160 年就有一所修道院學校被記載在手稿中。
13世紀末的一場大火將其燒毀。修道院、教堂和所有附屬建築。瘟疫和農作物歉收動搖了修道院的戒律和經濟基礎。對僧侶世俗化的批評以及修道院中相關的不滿導致 1414 年康斯坦茨會議決定進行改革。康斯坦茨大公會議是教會領導層會議,揚·胡斯於 28 年 1414 月 6 日作為異端分子被捕,並於 1415 年 XNUMX 月 XNUMX 日被燒死。

以義大利蘇比亞科修道院為榜樣,所有本篤會修道院都應與本篤會規則的理想保持一致。這些整修的中心是梅爾克。
意大利蘇比亞科本篤會修道院院長、維也納大學前任校長尼古拉斯·塞林格被任命為梅爾克修道院院長,推行“梅爾克改革”。 在他的領導下,梅爾克成為嚴格修道院紀律的典範,並與維也納大學一起成為 15 世紀的文化中心。
保存至今的梅爾克手稿中有三分之二來自這一時期。

改革時期

貴族們在德國國會大廈接觸了路德教。作為對君主的政治抵抗的表現,大多數貴族皈依了新教。梅爾克市場的農民和居民傾向於轉向再洗禮派運動的思想。進入寺院的人數銳減。梅爾克修道院瀕臨解散。 1566年,修道院裡只剩下三名神父、三名神職人員和兩名平信徒。

為了防止路德宗的影響,該地區的教區被修道院佔領。 梅爾克是反宗教改革的地區中心。 基於 12 世紀六級耶穌會學校的模式。 成立,
奧地利最古老的學校 Melker Klosterschule 進行了重組。 在梅爾克學校學習四年後,學生們前往維也納的耶穌會學院學習了兩年。
1700 年 Berthold Dietmayr 當選為修道院院長。迪特邁爾的目標是透過一座新建築來強調修道院的宗教、政治和精神意義。
1702 年,就在 Jakob Prandtauer 決定建造一座新修道院之前不久,新教堂的基石已經奠基。 室內設計由 Antonio Peduzzi 設計,灰泥由 Johan Pöckh 設計,天花板壁畫由畫家 Johann Michael Rottmayr 設計。 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繪製了圖書館和大理石大廳的壁畫。 來自維也納的 Christian David 負責鍍金。 Prandtauer 的侄子 Joseph Munggenast 在 Prandtauer 去世後完成了施工管理。

梅爾克修道院網站計劃
梅爾克修道院遺址平面圖。 ©布麗吉特·潘珀爾

1738 年,梅爾克修道院發生火災,幾乎完工的建築物被摧毀。
最終,新的梅爾克修道院教堂在八年後落成。梅爾克修道院的管風琴師是後來的維也納大教堂管弦樂團指揮約翰·格奧爾格·阿爾布雷希茨伯格 (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8世紀是科學和音樂的黃金時代。由於梅爾克修道院對國家、學校系統和教牧關懷的重要性,在約瑟夫二世時期,梅爾克修道院並沒有像許多其他修道院一樣被關閉。
1785 年,約瑟夫二世皇帝將修道院置於州長阿博特的領導之下。 這些規定在約瑟夫二世死後被廢除。
1848 年,梅爾克修道院失去了莊園權力。由此獲得的經濟補償用於寺院的整體修繕。梅爾克修道院院長卡爾 (Karl),1875-1909 年對該地區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建造了一所幼兒園,修道院向城市捐贈了土地。此外,在卡爾院長的倡議下,人們在鄉間小路上種植了蘋果果樹,這些果樹至今仍塑造著當地的景觀。
20世紀初,梅爾克修道院安裝了下水道、新水管和電燈。為了籌集資金,梅爾克修道院於 1926 年向耶魯大學出售了一本古騰堡聖經等。
1938 年奧地利被吞併後,學院高中被國家社會主義者關閉,學院建築的大部分被沒收作為國立高中。梅爾克修道院在戰爭和隨後的佔領時期倖存下來,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為了慶祝梅爾克修道院成立 900 週年並於 1989 年舉辦展覽,需要對入口建築和主教庭院進行修復工作,以及圖書館和科洛馬尼大廳的結構工程。

該建築群由 Jakob Prandtauer 以巴洛克風格統一建造,有 2 個可見的側面。 在東部,富麗堂皇的入口窄邊和 1718 年完工的門戶,兩側是兩個堡壘。 南部堡壘是 1650 年的防禦工事,為了對稱,在門戶右側建造了第二個堡壘。

梅爾克修道院的門樓
梅爾克修道院大門左右兩側的兩尊雕像代表聖利奧波德和聖科洛曼 © Brigitte Pamperl。

在西邊,我們可以體驗到從教堂立面到陽台的戲劇表演,可以遠眺多瑙河谷和修道院腳下梅爾克市的房屋。

梅爾克修道院聳立在梅爾克的房屋之上
梅爾克修道院的大理石廳側翼高聳於鎮上的房屋之上。 ©布麗吉特·潘珀爾

其間,不同尺寸的庭院依序相連,面向教堂。穿過大門建築,您就進入了托瓦特爾霍夫 (Torwartlhof),兩座巴本堡塔樓之一位於右側。它是古老防禦工事的一部分。

Benediktihalle位於梅爾克修道院東翼縱軸的中部,是一座開放的、具有代表性的2層方形底座通道大廳。
梅爾克修道院東翼縱軸中部的本尼迪克蒂大廳是一座開放式的、具有代表性的二層通道大廳,基座面積為方形。 ©布麗吉特·潘珀爾

我們繼續穿過拱門,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兩層樓的明亮大廳,本篤會大廳,裡面有聖約翰的壁畫。天花板上的本尼迪克特。

梅爾克修道院本篤會大廳的天花板畫由維也納建築師和畫家弗朗茨·羅森斯廷格爾於 1743 年創作,在鏡子中展示了卡西諾山修道院的建築,而不是聖本篤的阿波羅神廟。
梅爾克修道院本篤會大廳的天花板畫展示了聖本篤在卡西諾山建立修道院的情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梯形主教的庭院。 直到 1722 年,院子中央一直矗立著 Kolomani 噴泉,Abbot Berthold Dietmayr 將其贈予梅爾克集鎮。 一座來自已溶解的瓦爾德豪森修道院的噴泉現在矗立在主教法庭中央的科洛馬尼噴泉的位置。
周圍建築的立面結構以簡潔和平靜的和諧為特徵。 Franz Rosenstingl 在中央山牆上繪製的巴洛克式繪畫描繪了四種基本美德(節制、智慧、勇敢、正義),1988 年被當代畫家的現代描繪所取代。

在 Kaiserstiege 和教堂塔樓立面之間的梅爾克修道院凱撒大道底層的教堂側拱廊中,在堅固的控制台或圓拱形柱拱廊上有一個十字形拱頂。
梅爾克修道院皇家翼樓底層的拱廊。 ©布麗吉特·潘珀爾

Kaiserstiege、Kaisertrakt 和博物館

從主教庭院出發,我們穿過左後角,穿過柱廊上方的大門,到達凱撒斯蒂格(Kaiserstiege),即莊嚴的樓梯。它的下部狹窄,透過灰泥和雕塑向頂部展開。

梅爾克修道院的 Kaiserstiege 是一個三層樓梯,大廳中的平台延伸到所有樓層,頂部是平坦的灰泥天花板,中間有四根柱子,托斯卡納柱子。 石欄杆欄杆。 Band Stucco 在展示區、樓梯牆和拱頂上工作。
梅爾克修道院的凱撒斯蒂格 (Kaiserstiege) 是一座三段樓梯,大廳內設有平台,延伸至整個側翼的深度,並配有石欄桿和特色托斯卡納柱子。 ©布麗吉特·潘珀爾

在一樓,196 米長的 Kaisergang 幾乎貫穿了房子的整個南面。

梅爾克修道院南翼一樓的 Kaisergang 是一條走廊,在控制台上有一個十字拱頂,全長 196 m。
梅爾克修道院南翼一樓的皇家走廊。 ©布麗吉特·潘珀爾

梅爾克修道院凱撒崗的牆上掛著所有奧地利統治者巴本貝格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肖像畫。 從這裡我們進入了用作寺院博物館的皇室房間。 由魯道夫四世公爵捐贈的“Melker Kreuz”是最高等級遺物之一的寶貴背景,是基督十字架上的一個碎片,僅在特殊場合展出。

科洛馬尼修道院

修道院的另一件寶物是 Kolomani monstrance,裡面有聖彼得的下顎。 科洛曼,達爾。每年 13 月 XNUMX 日聖科洛曼節,它都會在紀念聖人的服務中展示。 此外,Kolomani monstrance 陳列在位於前皇家房間的梅爾克修道院修道院博物館中。

大理石大廳

兩層樓高的大理石廳與皇家翼相連,作為世俗賓客的宴會和餐廳。 大廳中間的地板上嵌入了一個鍛鐵格柵,用熱空氣加熱大廳。

梅爾克修道院的大理石大廳,有科林斯式壁柱和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的天花板畫。 走出黑暗進入光明的道路是通過人的智力向人展示的。
梅爾克修道院的大理石大廳,突出的簷口下有科林斯式壁柱。門框和配件由真正的薩爾斯堡大理石製成,牆壁部分由灰泥大理石製成。 ©布麗吉特·潘珀爾

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在梅爾克修道院 (Melk Abbey) 大理石大廳的寬闊平面天花板上繪製的巨幅天花板畫作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憑藉這幅畫享譽全國。 “帕拉斯雅典娜的勝利和對黑暗力量的勝利”描繪了漂浮在彩繪模擬建築上方天堂區域的人物。

帕拉斯雅典娜作為神聖智慧的勝利在天空的中央。 側面是美德和理解力的寓言人物,在他們上方是天使,他們對精神和道德行為進行獎勵,Zephirus 是春天的使者,是美德品質蓬勃發展的象徵。 赫拉克勒斯殺死了地獄之犬並推倒了罪惡的化身。
梅爾克修道院大理石大廳的天花板畫由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創作,描繪了帕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e) 位於天堂的中心,這是神聖智慧的勝利。另一方面,上面的美德和理性的寓言人物是天使,他們對智力和道德行為給予獎勵。赫拉克勒斯殺死了地獄獵犬,並將邪惡的化身扔進了深淵。 ©布麗吉特·潘珀爾

Bibliothek

在教堂之後,圖書館是本篤會修道院中第二重要的房間,因此自梅爾克修道院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

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的圖書館書架由鑲嵌木頭、壁柱和簷口結構製成。 天鵝絨控制台上帶有精緻格子的圓形畫廊,有些帶有摩爾人地圖集。 在縱軸上,一個壁龕有一個由大理石製成的分段拱形門,在山牆屋頂下有 putti、紋章和銘文,兩側是代表學院的 2 尊雕像。
梅爾克修道院的圖書館由壁柱和飛簷構成。圖書館的書架是由鑲嵌木製成的。周圍的畫廊有精緻的格柵,由蝸殼控制台支撐,有些控制台上有摩爾人的地圖冊。在長軸上有一個壁龕,在山牆屋頂下有一個分段拱形大理石門,上面有小天使、徽章和銘文,兩側有兩尊雕像,應該代表院系。 ©布麗吉特·潘珀爾

梅爾克修道院的圖書館分為兩個主室。在第二個較小的房間中,內建的螺旋樓梯可作為通往周圍畫廊的通道。

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在梅爾克修道院 (Melk Abbey) 圖書館中創作的巨大天花板畫代表了超越人類理性的神聖智慧,頌揚了超越科學的信仰。 在多雲的天空中央,一個 Sapientia divina 的寓言形像被四大美德所包圍。
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的保羅·特羅格(Paul Troger) 創作的巨大天花板畫代表了神聖智慧與人類理性的對比。 (正義)、Fortitudo(勇敢)。 ©布麗吉特·潘珀爾

保羅·特羅格 (Paul Troger) 在兩個圖書室中較大的一個繪製的天花板壁畫與梅爾克修道院大理石大廳的天花板壁畫形成了精神對比。 帶有鑲嵌工藝的深色木材和相匹配的、均勻的金棕色書脊著色決定了令人印象深刻、和諧的空間體驗。 樓上有兩間閱覽室,內有約翰·貝格爾 (Johann Bergl) 的壁畫,不對公眾開放。 梅爾克修道院的圖書館收藏了自 1800 世紀以來的約 9 份手稿,總計約 100.000 冊。

梅爾克學院教堂西立面的中央 Poratal 窗組,由雙柱和陽台構成,雕像組為大天使邁克爾和守護天使。
梅爾克學院教堂西立面的中央門窗組由雙柱和陽台構成,陽台上有大天使麥可和守護天使的雕像群。 ©布麗吉特·潘珀爾

聖學院教堂彼得和聖。 保羅,獻身於 1746 年

梅爾克修道院巴洛克式修道院建築群的最高點是學院教堂,這是一座高聳的圓頂教堂,其雙塔立面仿照羅馬耶穌會教堂 Il Gesu。

Melk Collegiate Church 的內部:三開間的大教堂中殿,帶有低矮的圓拱形開放式側禮拜堂,牆柱之間有禮拜堂。 帶有強大交叉圓頂的耳堂。 帶平拱的雙灣合唱團。
梅爾克學院教堂的中殿是統一的,四面都有巨大的科林斯式壁柱和豐富的、曲柄的、通常是彎曲的橫樑。 ©布麗吉特·潘珀爾

我們進入一個宏偉的桶形拱形大廳,裡面有小禮拜堂和清唱劇,還有一個 64 米高的鼓形圓頂。 這座教堂內部的很大一部分設計和建議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劇院建築師安東尼奧·貝杜齊 (Antonio Beduzzi)。

Melk Collegiate Church 的天花板畫以 Johann Michael Rottmayr 的 Antonio Beduzzi 的繪畫概念為基礎,描繪了聖彼得的凱旋遊行。 本尼迪克特在天空中。在 Ostjoch 中,垂死的聖. 本尼迪克特被天使帶到天堂,在中間海灣,一位天使引導聖。 本尼迪克特和​​在 Westjoch 去聖。 本尼迪克特進入上帝的榮耀。
天花板上的畫描繪了聖約翰的凱旋遊行。在東方,垂死的聖本篤升天堂。本尼迪克特被天使帶入天堂,在中間的軛上有一位天使引導聖人。本尼迪克特和​​西邊的軛去聖。班尼迪克特歸入神的榮耀。 ©布麗吉特·潘珀爾

在梅爾克學院教堂內,一件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藝術作品展現在我們面前。 建築、灰泥、雕刻、祭壇結構和裝飾有金箔、灰泥和大理石的壁畫的協同作用。 Johann Michael Rottmayr 的壁畫、Paul Troger 的祭壇畫、Giuseppe Galli-Bibiena 設計的講壇和高壇、Lorenzo Mattielli 設計的雕塑以及 Peter Widerin 的雕塑創造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壓倒性整體印象教會。

梅爾克大學教堂的管風琴有一個多部分交錯的箱子,箱子上有面紗板和一群群演奏音樂的天使。 護欄正面是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盒子,裡面有跳舞的小矮人。
梅爾克學院教堂的管風琴有一個多部分的盒子,高度交錯,上面有面紗板和演奏音樂的天使雕像,正面的胸牆有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盒子,上面有跳舞的小雕像。 ©布麗吉特·潘珀爾

在維也納風琴製造商 Gottfried Sonnholz 建造的大型風琴中,僅保留了 1731/32 年建造時的外觀。 實際工作於 1929 年在轉換期間被放棄。 今天的管風琴是由 Gregor-Hradetzky 於 1970 年建造的。

花園面積

花園建於 1740 年,基於 Franz Rosenstingl 與梅爾克修道院相關的概念,位於修道院建築的東北部,原牆被拆除,護城河被填平。 花園的大小與修道院建築群的長度相對應。 將修道院建築群投射到花園時,燈籠的位置與噴泉池相對應。 通往南北一樓的通道是從南面。 花壇在花園縱軸的中部有一個巴洛克式的弧形噴泉盆,花壇北端有花園亭。
花園於1740 年根據弗蘭茨·羅森斯廷格爾(Franz Rosenstingl) 根據梅爾克修道院(Melk Abbey) 提出的概念進行佈局,與修道院建築群在花園上的投影以及燈籠在噴泉池上的位置相對應。 ©布麗吉特·潘珀爾

位於底層的巴洛克修道院公園,可以看到巴洛克花園涼亭,最初設計時採用了巴洛克花卉、綠色植物和礫石裝飾品,源自於創建時的「天堂」巴洛克花園概念。花園基於神聖數字 3 的哲學神學概念。公園分佈在3個露台上,第3個露台上有一個水盆,水作為生命的象徵。底層的巴洛克式弧形噴泉盆位於花園長軸和花園涼亭的中間,與教堂穹頂上方的燈籠相對應,聖約翰教堂的穹頂上有燈籠。精神,第三位神,以鴿子的形式描繪,作為生命的象徵。

在 Melker Stiftsgarten 的第三個露台上被一排樹環繞的矩形水池中,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 創作了一個島嶼形式的裝置,上面種植了來自“新世界”的植物,名為“新世界,一種軌跡 amoenus”。創建。
在修道院花園第三露台的長方形水盆中,克里斯蒂安·菲利普·穆勒(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用來自“新世界”的植物創作了一座島形裝置,題為“新世界,一種所在地amoenus” 。 ©布麗吉特·潘珀爾

1800年後,英國景觀公園建成。公園後來變得雜草叢生,直到 1995 年修道院公園得到整修。 「榮譽寺」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八面開放柱式涼亭,位於修道院公園的第三個露台上,帶有折線罩和噴泉,以及舊的道路系統。修道院公園的最高處有一條菩提樹大道,上面種滿了樹木,其中一些樹木的樹齡約為3年。當代藝術的點綴將公園與當下連結在一起。

在花園涼亭的後面有一個所謂的“內閣千里眼”,可以看到下面的多瑙河。 千里眼實際上是放置在大道或小路盡頭的鍛鐵格柵,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
花園涼亭後面有一個所謂的“Cabinet Clairvoyée”,可以看到下面的多瑙河。 ©布麗吉特·潘珀爾

裝置「Benediktus-Weg」以「Benedictus the Blessed」為主題。天堂花園是根據古老的修道院花園模型建造的,裡面有藥草和色彩鮮豔、芳香的植物。

Melker Stiftspark 東南角的“天堂花園”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中海花園空間,配備了象徵性天堂花園的元素。 一個隧道形的拱廊通向“天堂之地”,它繼續通往較低層的路徑 - 地中海花園。
位於 Melker Stiftspark 東南角的「天堂花園」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中海花園,您可以通過隧道狀的拱廊到達「天堂之地」。 ©布麗吉特·潘珀爾

下面是一個“Jardin méditerranée”,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中海花園。 沿著小路更遠的地方種植了無花果樹、葡萄樹、棕櫚樹和蘋果樹等聖經植物。

花園涼亭

修道院公園底層的巴洛克式花園涼亭引人注目。

花園涼亭在花壇中軸線與花園北縱軸線的交匯處略微凸起,由 Franz Munggenast 根據 Franz Rosentsingl 的設計於 1748 年完工。
外部樓梯通往花園涼亭的高拱形開口,兩側有巨大的愛奧尼亞柱,位於正面、凸形分段拱形山牆下,山牆上有自由雕塑的徽章。 ©布麗吉特·潘珀爾

1747/48 年,Franz Munggenast 為神父們建造了花園涼亭,作為嚴格禁食期後的休息區。當時使用的治療方法,如放血和各種解毒治療,都需要事後加強。修士們分成了兩派。一組繼續正常的寺院生活,另一組則能夠康復。

梅爾克修道院花園涼亭的牆壁和天花板畫作是約翰·巴普蒂斯特·溫澤爾·伯格爾的作品,他是保羅·特羅格的學生,也是弗朗茨·安東·莫爾貝茨的朋友。 在花園亭的大廳裡,有一組人物形象,以戲劇形式呈現 4 世紀已知的四大洲。
約翰·巴普蒂斯特·溫澤爾·伯格在梅爾克修道院花園涼亭的壁畫中描繪了美國與印第安人和黑人以及帆船和西班牙人交換貨物的情景。 ©布麗吉特·潘珀爾

約翰·W·伯格(Johann W. Bergl)是保羅·特羅格(Paul Troger)的學生,也是弗朗茨·安東·莫爾伯特奇(Franz Anton Maulbertsch)的朋友,他的畫作展現了富有想像的巴洛克式生活態度,描繪了天堂般的狀態,與修道院生活的禁慾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展館大廳門窗上方壁畫的主題是感官世界。 Putti代表五種感官,例如味覺,最重要的感官,有兩次表現,南方喝酒,北方吃飯。
太陽照耀在天花板壁畫的中央,即天穹,在太陽上方,我們可以看到黃道帶的弧線,上面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季節的月度標誌。

在梅爾克修道院花園涼亭的大廳裡,有一個彩繪閣樓,上面有一組人物,戲劇性地代表了 4 世紀已知的四大洲。
在梅爾克修道院花園涼亭的大廳裡,橫樑上方有一座彩繪閣樓,閣樓上畫著一組組人物,戲劇性地代表了 4 世紀已知的四大洲。 ©布麗吉特·潘珀爾

在彩繪閣樓天花板壁畫的邊緣,描繪了當時已知的四大洲:北部的歐洲、東部的亞洲、南部的非洲和西部的美洲。 其他房間可以看到異國情調的場景,比如東廳發現美洲。 打牌的天使或拿著台球桿的天使的描繪表明這個房間曾被用作賭場。
在夏季,梅爾克修道院花園涼亭的主廳被用作五旬節國際巴洛克日音樂會或八月夏季音樂會的舞台。

修道院餐廳前梅爾克修道院橘園溢流噴泉
一圈樹,其葉子被切割成一個環,與溢出的水碗相對應。 ©布麗吉特·潘珀爾

梅爾克修道院及其公園通過精神層面和自然層面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